《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浅读

2021-08-20 14:42:09 上瑞租赁 108

2021年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执行报告》从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政策趋势五大方面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宏微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分析,并利用有限篇幅以专栏方式对部分货币政策热点道出了鲜明的观点和态度。

 今年整体货币政策总基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做好跨周期政策调节,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增强政策自主性,统筹好经济发展与风险防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

《执行报告》通过列示和分析上半年货币信贷和整体经济数据,充分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机构整体贷款合理增长(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特别是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41.6%,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40%;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比同期全部贷款增速分别高出29.3、18.7个百分点。经统计测算,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利用LPR政策工具,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6月末,M2余额为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8.6%,M1余额为63.7万亿元,同比增长5.5%,为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执行报告》指出人民币汇率6月末较上年末升值3.3%,2020年末至2021年6月,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2.9%和0.3%;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1年6月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41.7%和升值51.9%,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2005年以来累计升值28.1%。从近期数据来看,汇率波动趋于短期稳定状态,营造了较为良好的出口环境。

《执行报告》介绍了本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其中不乏亮点。

一是货币政策预期管理,通过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增强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性和透明度,加强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引导和有效性,给予市场足够反映和信心。

二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宏观审慎评估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通过动态调整优化考核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普惠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支持力度。

三是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作,突出直达性、精准性特点,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碳减排、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四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特别是网贷、消费贷,切实维护了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从目前消费贷市场来看,进一步完善规范管理仍需加强,特别是广告宣传词语与方式。

五是有序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风险处置,厘清职能定位,明确业务边界,聚焦主业,加强风险防控,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结构,为经济结构化发展特别是结构化转型升级,配比适用、科学、有效的金融体系和生态。

中长期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应当认识到,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但分化严重,特别是疫情反弹依旧给经济前景造成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大宗物质价格出现全球性上升,通胀预期明显升温,再叠加各国外交政策不稳定和各类贸易战影响,我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调控压力加大,挑战不容忽视。

应当关注到,自今年3月份以来,PPI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9.00%(前期值为8.80%),制造业特别是中下游企业承受较大的成本与利润压力,制造业PMI回落至50.9%,国内个别地区出现疫情反弹情况,各地也不同程度加强了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恢复速度。大宗物资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价格高位整盘,PPP-CPI剪刀差依旧较大,下半年制造业整体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价格传导不畅的情况下,将会面临资金流收缩和利润受损双重困局。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M2和M1增速较上月分别回落0.3、0.6个百分点,反映出信贷扩张在放缓。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391亿元,同比少增1830亿元,说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在走弱。房地产行业坚持“房住不炒”政策,热点地区限房政策层层加码,同时结构性信贷紧缩带来了房地产销售放缓,“三条红线”管控下的房企拿地实力与投资情绪难以释放。

730政治局会议同时也传递出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研判的重要信号,从年初乐观转为谨慎,对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要有估计和准备,当前全球疫情反弹形式再现,面临更趋于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宏观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从此次降准信息可以看出两点重要信息,一是为下半年经济提前在资金方面做好必要准备,释放稳定信息;二是相比较于欧美国家,我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优势明显,为应对经济波动和跨周期调控留足空间,应当珍惜。

当前中国经济的大方向是向高质量发展、结构性转型升级,摆脱被他人“卡脖子”的困境,这几年的贸易战也让国人看到了经济的“虚胖”和痛点,从中央对房地产、金融、互联网、教育、政府平台(隐性债务、15号文)等行业一段时间的政策和管控措施来看,制造业、实体经济、新能源、新基建、硬科技、民生领域等是未来政策的重点方向,资本离虚向实、让利实体是大势所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是经济运行的中心,特别是必须以自主研发为主要创新方式的领先型、弯道超车型、解枷锁型(涉及国家与经济安全)的产业,而往往这些行业是高风险的、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发展、突破更加离不开资本的“浇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本身就说明资金需求结构、方式、力度在发生变化,再加上资本的逐利性兼风险性属性,会造成温床效应,容易出现信贷资源配置存在扭曲的情况,客观上会形成“淤点”甚至“囊肿”。

客观上看,现阶段产业升级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金融产品与产业需求存在错配。换言之,货币政策要做到像以色列滴灌系统一样精准,才能将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金融机构供给侧改革甚至资本市场规范化、多元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相配套的调控工具丰富与创新和体系完善同样任重而道远。实事求是,做好自己的事,有序推进改革,增强政策自主性,保持政策定力和一贯性,一定可以转危为机。


作者:周健

免责声明:作者本新闻仅记载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不对任何因使用所载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